幼升小的暑假,孩子需要学习拼音吗?
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
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|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
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,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
运城国际新一年级几位家长问我: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前的这个暑假,是不是需要专门补一下拼音?
给出答案很容易,但我想借着这个问题,帮家长们梳理一下有关拼音的是是非非,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。
历年来的课程标准,关于拼音的定位一直在变化。
1992版的课程标准这样表述:“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,是帮助识字、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。”在教学建议中甚至说:“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,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。”
2000年修订时则这样定位:“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、学习普通话。”
最新的2011年版本,对拼音的要求则是:“学会汉语拼音。能读准声母、韵母、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,正确书写声母、韵母和音节。认识大写字母,熟记《汉语拼音字母表》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自2000年以后,拼音就不再被单列出来,而是成为识字的一部分。
简单地概括一下:为什么学习拼音?课程标准认为,拼音是一种工具,它的作用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。
一、如何理解“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”?
有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,一直影响着家长和老师,甚至不自觉地影响着课程标准的制订者和教材编写者。即认为孩子应该先学拼音,再学识字,进而学习阅读。这背后的逻辑是,只有学会拼音,才能识字,只有认识一定数量的字,才能够进行阅读。这种观念,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大原因之一。
实际的情形是,儿童主要是在阅读中识字的。即,逻辑顺序是,先阅读,后识字。在阅读中识字,识字又促进了阅读。有人问:“不识字,怎么阅读呢?”这是因为大家窄化了阅读的方式。孩子与父母交流,听父母讲故事,本质上都是阅读。如果与父母或周围人交流太少,听的故事太少,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,包括让识字变得困难起来。少到一定程度(例如隔绝了交流),则孩子就有可能变成狼孩,彻底丧失语言学习能力,包括无法识字。
1992版之后的课程标准,删除了把汉语拼音作为阅读工具的说法,是明智的。但是,受上述极端错误的观念的影响,出版界还在大量地出版所谓的“拼音读物”(仍然把拼音作为阅读工具),这对于孩子的阅读或学习,并无帮助。在孩子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,阅读主要是靠绘本、成人讲述等方式来完成的,而无法靠拼音读物来进行。因为真正的阅读,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自动化。一个一个地拼出音来,实际上孩子是什么也读不了的,因为意义无法有效地流动。
那么问题来了:如何理解“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”?
什么是“识字”?按公认的说法,认识一个字,是指掌握这个字的音形义。那么,识字的重点是什么?显然,是掌握这个字的意义。而要掌握一个字的意义,就需要把字放入语境中,这就是所谓的“在阅读中识字”(与“先阅读,后识字”的逻辑相吻合)。并不是把一个字的解释背下来,就是掌握了意义(四十岁以上的家长,还记得上小学时背解词的荒谬学习么?)。
因此,“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”要这样理解:拼音能帮孩子掌握一个字的读音,但无法帮孩子掌握一个字的意义。即,拼音关涉到一个字的“命名”,但无法关涉一个字的“意义”。而对识字来讲,意义显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。所以,拼音作为工具,在帮助识字方面,是极其有限的。孩子并不是学会了拼音,才学会识字的。实际情况是,我们之所以能够大量识字,是因为阅读而不是因为拼音。(一些幼儿园或小学低段脱离阅读的所谓“大量识字”不在此列,那是有害的识字方式。)
通俗地讲,假设每个字都代表一个人,孩子进入一个圈子,看到了许多人。那么,孩子需要认识这些人。拼音就相当于帮孩子知道了这些人叫什么名字,但无法帮助孩子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(字的意义)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(将字的意义背景化)。就是说,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就以为了解他了。虽然知道名字也是重要的,但是,名字只是一个机械的符号,你把这个人叫成别的名字(例如方言),只要彼此知道是指谁,也不会影响交流。
二、目前拼音教学的弊端
不学习拼音,对语文学习也没有什么影响。许多孩子已经能够流利地阅读,但拼音仍然很差。家长和老师的不安全感,主要不是源自事实,而是源自关于拼音或识字的错误观念。拼音只是一个标注系统,而且汉语拼音方案也只有几十年历史,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,孩子们是通过什么来学语言的?
但是,拼音学习一旦成了一种顽固的“习俗”,家长和老师似乎再也放不下它了!
孩子一进入一年级,立刻面对一个月的拼音学习。这一个月,对孩子和老师都是一种煎熬,对家长当然也是。许多孩子,会天然地抗拒学习拼音。这原因很简单,人类的大脑,是为了意义学习而设计的,而拼音不属于意义学习,而只能采取机械学习的方法。虽然机械学习从形式上也可以游戏化,结构化,但这改变不了机械学习的本质。
这一个月的拼音学习,危害是巨大的:
首先,它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力。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正规的学校学习,而第一次的接触,就遭遇机械学习,并且辅之以大量的机械训练,会导致孩子厌恶学习,以为学习就是这个样子。一旦一开始孩子形成了关于学习的错误想象,后面再想要纠正,就非常困难了。
其次,它损害了孩子的自尊。所谓的自尊,就是孩子的自我感觉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有一种内在的安全感,包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认知上的安全感,他就敢于探索和挑战。相反,一个自我感觉不好的孩子,会回避挑战,将更多的生命能量用于自我保护。因此,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,要防止将孩子与孩子进行粗暴的比较(这也是不公正的)。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话,是有毒的。显然,拼音学习容易让孩子受挫,从而产生“我不行”、“我学不会”等想法,这是要警惕的。
最后,它加剧了孩子的不安全感。孩子进入一年级,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安全感。有些孩子适应期很长,因此一年级在第一周甚至每个月,经常是“听取哭声一片”。而第一个月就遭遇拼音,极大地加重了这个灾难。
总之,目前将拼音学习放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开端,成本很高,收效不大。
三、我们是如何学习拼音的?
拼音要不要学?运城国际学不学拼音?当然学!
在讲怎么学之前,先要重申前面的观点:拼音是一个机械的标注系统,它无法帮助阅读,甚至无法成为识字的主要工具。因此,什么时候学习拼音,对语文学习没有影响。就是说,并不存在一种逻辑,仿佛不学拼音,孩子就无法识字,进而无法学习阅读。我们的结论是:拼音学习完全可以延后进行,尤其不能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。开学第一个月,应该以绘本、故事为主,同时进行真正有意义的识字教学(南明教育采用的是字源识字法,就是一种意义识字的方法)。
那么,怎么学?
我们将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学习拼音。即,在每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,带上关于这个生字的拼读,减轻集中学习拼音的压力。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,再逐渐集中学习。先是小集中,例如教某个韵母的所有拼读,最后再大集中,即条件成熟时,系统地学习拼音。系统学习的时间,可能在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,可能在第二学习,放在二年级也没有问题,视实际情形确定。
这样学习拼音,更轻松,效果也更好。三年级以后,孩子开始练习打字时,拼音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彻底解决了。
至于考试,已经很少考到拼音了。中高考已经基本不考了,而以阅读和写作为主。小升初或许会考,但到复习时再集中解决遗留问题,也不迟。
但家长不应该焦虑:孩子拼音怎么这么差?!实际上,那有什么关系?!
四、幼升小的暑假,需要补习拼音吗?
在幼小衔接问题上,家长普遍的误区,是重视了认知上的衔接,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衔接。即幼升小主要应该帮助孩子完成心理上的适应和习惯上的准备,而不是只考虑认知上的衔接。而在认知的衔接上,又错误地认为,所谓的衔接,就是提前学习小学内容,以便让孩子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。
如果孩子要就读运城国际,那么,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是有害的。因为运城国际的语数教学,有别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机械学习,更强调意义学习,强调概念建构。而基于建构的学习与孩子的心理发展(尤其是认知发展)息息相关。提前学习,只能帮孩子暂时领先,而且是一种虚假的领先,它带来的优势很快就会消失。更重要的是,它可能阻碍了孩子建构的机会(尤其是在数学方面),孩子容易轻率地认为“我会了”。有些时候,对专注力的培养也不好。
当然,另一种错误的观点,则是觉得孩子应该什么也不学习。
实际上,学习是人的本性,更是孩子的本能。生命不息,学习不止。只是,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方式。幼小衔接期,孩子的学习主要有三大内容:语言、游戏(艺术)、习惯。语言学习,主要依赖于亲子共读和绘本阅读,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;我将艺术体育的学习归之于游戏学习,因为孩子需要发展社会化水平,而在艺术体育学习中,孩子将会有充分的机会学习与人交往(诸如钢琴之类,就不是好的选择,因为有可能会妨碍孩子的社会化发展);习惯学习,则是指为入学做准备,包括穿衣、刷牙、洗澡、分床(假如还没分的话)、整理,等等。如果就读运城国际,还应该提前与老师建立情感联系。
回到拼音的话题。
如果孩子就读的是传统学校,并且家长已经事先了解到,第一个月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在学习拼音,那么,暑假应该帮孩子学习拼音,最好自己教。这样,可以减轻入学后学习拼音的痛苦,尤其是孩子比较胆怯的话。
如果孩子就读的是运城国际或南明旗下另外的学校,学不学拼音则无所谓。不学,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;要学习,就每天只花少量时间(我认为不要超过30分钟),以游戏的方式慢慢让孩子掌握,就足够了。一旦孩子表现出厌恶,就应该立即停止,转换成其他学习任务。
实际上,一年级,孩子完全可能很喜欢学校,包括喜欢住在学校。喜欢还是排斥,取决于学校和家庭能否保持一致,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且有意义的环境。
一起努力吧!
2016年7月6日星期三
- END -
点击阅读原文,看答问录。